近年来,在“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理念的引领下,新区涌现出了14位国家级先进道德典型,其中1位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3位获评中国好人。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树宣传叫响全国的“好人”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带动新区百万人民,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向全社会传播正能量,传递爱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从即日起,新区文明办将推出“榜样的力量”系列专题,对14位国家级先进道德典型展开全方位报道,从“新区好人”的事迹着手,搜寻好人的踪迹,品读好人的精神,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敬请关注。
“榜样的力量”系列专题之一
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林立的高楼、发达的产业、美丽的风景,还体现在其文明品位、关爱风尚、公益精神层面,而近年来在新区涌现出的“新区好人”,正是对这座年轻城市善良品格的生动诠释,也正是这些“新区好人”,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变得更加踏实,对社会的道德风气有了更多的底气与信心。
“新区好人”,让受助者的命运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一件件爱心事件的叠加,让“新区好人”一词,如“新区速度”、“大众创新”、“创客”一样,成为一座城市的标签,而且这个标签是长期的、稳定的、持久的,它是这座年轻之城的可贵品质。
志愿服务
——“新区好人”的成长沃土
“新区好人”频出现象与多年来在新区活跃的广大志愿者队伍大有联系,虽然志愿服务并非新区特有,但新区将这一公益文化推向了新的高点。
姜长伟是开发区交通事故伤员联动救助中心专干,他立足岗位做好工作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困难伤者家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交警名字命名的“好人姜长伟慈善基金”,先后向52名交通事故伤者提供了帮助,发放资金43500元,奉献时间达3000余小时。而他,只是新区十多万名志愿者、义工的缩影。
一座城市品质的传递,源自于城市坚守者和建设者的传递,依靠的是大家不断施肥和浇水。
政府层面“掘井蓄水”。多年来,新区24个街道、百余个社区都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这些志愿服务组织如同一口口爱心之井,为关爱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物质支持。
民间力量“润心掬水”。在民间,既有新区慈善总会义工队和万里爱心会这样成规模、成体系的志愿服务航母,也有110空巢老人服务之家这样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还有正在冉冉升起的“金州爱心义工团队”这样的新兴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志愿者13万余人,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热心的新区人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活动,在爱心行动中,每一位义工、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都是“新区好人”,他们传递着关爱,传播“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文明基因,社会因此变得更加温暖。
浓厚氛围
——“新区好人”的加速度
从时间纵向来看,可以梳理出这样的脉络。
2006年,新区每年开展一届“感动金州”人物评选。
2009年金州新区成立后,继续延续道德典型评选,并将精神文明品牌纳入同期评选。
从2011年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星期六志愿服务日”活动起,就成立了两支志愿服务队伍--环境志愿者和交通志愿者,利用每个周六上午开展社区环境治理和文明交通劝导。
2013年,新区不但将“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向全国、省市推荐,同时更深入街道社区的每个角落,评选两届“金州好人”、开展“道德之星”、“道德模范”等评选,形成了道德典型层级推荐、系列评选的道德典型制度化评选机制。
2014年,新区在湾里街道东城社区建立首个区级志愿服务工作站,这是志愿者走进社区的一个起点。
2016年3月5日,新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站正式对外运营,标志着新区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区好人”加速度开始逐步显现效果。大范围来说,新区有一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还诞生了13位中国好人;小范围来讲,越来越多的新区好人,已经将行善作为一种自觉。两个层面的效果,让人们意识到,“新区好人”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新区的又一重要的名片和标签。
制度支撑
——“新区好人”的不竭源泉
在新区,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文明感动人物”和“十大精神文明品牌”评选,各街道也相应开展“道德模范”、“道德之星”等评选,形成了街、区、市、国家四个层次的道德典型群体。新区还积极开展“道德榜样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追寻雷锋的脚步”先进事迹报告会、拍摄“好人”微电影、开展道德典型事迹进社区、“中国好人”走进道德讲堂等一系列丰富的形式宣传典型事迹,弘扬社会正气,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作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4年成立的新区“中国好人湾里之家”是新区市级以上“好人”集体议事的决策场所、经验体会的交流场所、联系居民的实践场所、志愿服务的工作场所。同时成立的“金州新区好人协会”,设立百万“好人基金”,用于好人工作、活动经费和回馈慰问经费等,激励更多的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
记者从新区文明办了解到,新区2000年的历史积淀,为道德典型成长提供了沃土,30年开发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为道德典型产生增添了动力,各级组织扎实有效工作,奠定了道德典型长盛不衰的深厚基础。
宣传推动
——营造“新区好人”效应
新闻媒体“施雨降水”,推动了“新区好人”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既是爱心活动的宣传者、报道者,也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近年来,新区新闻中心与新区广播电视台两家媒体不断加大对新区道模范典型事例的报道力度,媒体既成为新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平台,又是新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重要阵地。
媒体的权威性,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被公众所熟知的祝瑞伍、张彦军、姜长伟,都是通过新闻媒体进入人们眼帘的“新区好人”,而一些弱势群体得以受助,也得益于新闻媒体营造了爱的“积雨云”,条件成熟则化云为雨,为需要帮助者带来爱之“甘霖”。
如此多的因素叠加,产生了化学反应,让城市形成和养成一种好人效应,进而作用在城市本身,就让这个城市成为了有爱之城。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这种化学反应,慢慢酝酿出这座年轻城市的重要品质:“新区好人”——一座城市的文明新标签。
追问:
“新区好人”
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走向公众视野的受助人物众多。梳理这些受助人物的命运脉搏我们可以发现,受助者在被报道的同时,施助者——也就是一大批“新区好人”也走向了前台。
为了收留无家可归的人,中国好人祝瑞伍将自家70平方米的房子分成两部分,自己一家四口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内,另外2个大房间专门留给无家可归的人暂住,因此他的家也被人称作“慈善之家”;祝瑞伍只有小学文凭,可他资助了很多和他没有丝毫亲缘关系的孩子上学,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叫他“祝爸爸”。
“新区好人”的出现,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方面的帮扶。但一个人的困难,可能并不完全因为“钱”。更让“新区好人”群体显得挺拔的,应该是他们贡献的“精神食粮”。
在金州老城南山市场附近有个醒目的红色报摊,平时这里没人卖报,收钱找零,凭的全是路人自觉。报摊的主人叫任新城,视网膜脱落致盲后,几次轻生。“我们帮他设立这个报摊,不是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而是想拉他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中国好人孙源庆告诉记者,报摊收入不多,却总能让任新城一家心里暖洋洋的,因为不是有人帮忙整理报纸就是钱多了。
相对经济帮扶和精神支持,帮助受助者自身开发潜能、提升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更显重要。这种“造血”机制作用到一个人身上,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变化,作用到一群人身上,是一个群体命运的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是众多“新区好人”带来的。更广层面来说,当“新区好人”的举动作用到整个社会,就会像春风一般蔓延,荡起的不只是受助者欢喜的心,还有他们反哺社会的良好愿望,更有社会文明的基因。
一个典型一面旗帜。与持枪歹徒巧妙周旋,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出租车司机张彦军;72个贫困学生的爸爸祝瑞伍;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用鲜血书写正义的边防派出所干警陈伟强;空巢老人的贴心人--公安民警祁福孟;生死速救通道上让警徽熠熠生辉的姜长伟;40多年坚持义务为老百姓放映露天电影的魏裕新;14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王淑清;带领万余人共同做慈善的孙源庆;用生命捍卫公司货款的邓子张;网络神探陈铮;农民工维权斗士尹学林;拼尽全力挽救落水母子而置自己儿子生命不顾的徐有华;小巷总理魏成明;家庭贫困拾得巨款物归原主的环卫工人于秀琴……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善行,在他们的引领下,一大批人加入了爱心行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新区的社区、村屯、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学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
金普新区文明办
2016年8月4日
责编: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