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出台《关于创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的意见》
日前,一份《大连保税区关于创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的意见》摆在了市委领导的案头,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认可。
这份《意见》,是保税区在加快推进金普新区建设背景下,基于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和国务院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刻研究与思考,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的具体举措。标志着保税区正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酝酿转型发展巨变,为金普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大连领衔打造“东北新丝路”发挥优势。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大连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物流为核心的国际航运体系,但面临的区域间竞争压力却越来越大,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密切相关的金融、港航、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也相对滞后,贸易便利化水平和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如何破解,惟有“创新”。为此,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为己任的保税区,走上了创新之路。
《大连保税区关于创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创新核心功能区发展为核心,以贸易创新、体系创新、手段创新为突破口,把建设国际贸易大港作为主攻方向,构筑以国际物流中心为载体、国际贸易中心为支撑,集聚商品、金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新格局。
《意见》提出了11条具体项目,分别是:
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事项。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复制推广的29项改革事项,推进地方政府借鉴推广的6项改革事项。
国际贸易运营中心(大厦)项目。遵循市场化原则,建设集贸易、金融、商业、商务、信息于一体的国际贸易服务平台。
资源性商品配置平台(进口促进平台)项目。依托大窑湾保税港区,建设进口食品、木材、进口PVC、冻品交易分拨中心;依托北良港,建设杂粮、黄大豆二号交易分拨中心;依托矿石码头,建设矿石交易分拨中心;促进大连石油交易所、国际车城等现有市场向功能性市场转型。
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着手研究在北良港和鲇鱼湾港区辟建新的冷链物流基地。
船用保税油供应基地项目。启动海上加油外锚地选址工作,优化船舶燃料油保税监管流程,利用1到2年时间,建成东北亚重要的船舶油料和船用物资供应基地。
期货保税交割库项目。推进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大窑湾保税港区设立进口PVC期货保税交割库;筹建进口大豆期货保税交割库。
国际医疗和教育文化示范基地项目。面向日韩等国,在保税生态城发展国际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为建设国际医疗和教育文化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跨境电子商务项目。推进跨境电商口岸数据交换、综合服务、商业运行等平台建设;建立“保税进、行邮出”的保税跨境电商监管流程;以进口食品交易中心和瑞投项目为切入点,建立O2O模式下的B2C商业模式。
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项目。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经验基础上,发展交易、进出口、仓储物流、市场信息服务、会展等国际文化贸易业务,逐步完善展示、交流合作、版权交易、投融资、品牌宣传推广、培训等国际文化贸易功能。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借鉴新加坡经验,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建设,建立贸易、运输、加工等业务的跨部门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贸易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国际贸易相关标准化电子信息,处理结果通过单一窗口反馈。
港航及国际贸易数据中心项目。在现有港航数据平台基础上,加速港航信息和国际贸易信息的集成,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可视化。
这些项目,是保税区创变的方向,其为核心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动力。
(记者 张荔娜 通讯员 修伟)
责编: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