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综合信息

农业结构转型了 农民收入更高了

信息时间::2015-11-23

字体:[小]

“十二五”新区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大变身

  (记者 孟梓棋)“过去,咱家在露地种菜,一年四五茬,忙忙乎乎也就赚两万来块钱。自从盖了大棚,咱家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尤其去年种了一茬菜和一茬草莓,赚了6万多,收入是以前的3倍。”11月20日,记者到华家街道牟家村采访时,村民胡海霞说。

  “露地种菜”和“温室种草莓”,虽然是几个字的差别,却折射了“十二五”期间新区农业转型发展的大变化。5年来,新区坚持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实现农业结构转型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胡海霞所在的牟家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民们年复一年种粮种菜,“忙忙乎乎”却不见效益。“十二五”期间,新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设施农业。在这个机遇中,牟家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从只种粮和菜到既有粮菜又有经济作物,现已建成温室大棚1000多栋,成为全市最大的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大区,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过去,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的房子都是‘砖房瓦顶’,房子里条件差的,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在条件好了,村里给大家盖上了混凝土房,不仅冬暖夏凉,还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还有网。”胡海霞和村民们居住的新房子,与附近还遗留的老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牟家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区农业转型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1年,新区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为100.04亿元,到2014年,达到113.6亿元,年均增长4.5%;农村人均收入2011年为19851元,2014年达到27736元,年均增长10%。

  在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新区从水果、水产、蔬菜、畜牧和花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入手,力抓“菜篮子”、“果篮子”和“奶罐子”基地建设。2011年以来,全区新建蔬菜设施农业4.75万亩;新发展华家街道牟家村、杏树街道沙家村、杏树街道牌坊村、登沙河街道丛家村等设施农业大区18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黄瓜、茄子、小葱的产量占全市地产50%以上;新发展果树2.59万亩,水果面积达到10.3万亩,其中大樱桃5万亩、黄桃4万亩、蓝莓0.7万亩、草莓0.2万亩,成为全市水果采摘和水果供应的主要来源;花卉栽植面积达到1.2万多亩,成为蝴蝶兰、东方百合、玫瑰、菊花、红豆杉等观赏植物在东北的主要产区;现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5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90%以上,今年底,全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17.7万头,禽蛋产量3.1万吨,奶产量3.1万吨,肉产量3.4万吨,成为全市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今年草莓节,我们村得了好几个大奖。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我们这儿,现在我们村的草莓在全国都有名。”胡海霞自豪地说。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新区注重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大连·金州)草莓文化旅游节,带动草莓产业发展,培育了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期间,全区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社会产值约2亿元。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大连国际大樱桃节”,已成为一个品牌,年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社会价值约12亿元。

责编: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