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是区域发展的晴雨表。作为国家级新区的金普新区,自去年3月拉开加快建设的大幕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去年,33项惠民实事共计完成投资4.5亿元,重点解决了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让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去年,新区实现实名制就业36431人,稳定就业率71.8%,城镇登记失业率2.66%。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正式启用,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金普杯”职业技能大赛,承办了全省“技师杯”职业技能大赛,选拔技能人才1184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转移对接,老城区失地农民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进一步理顺,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提标任务全面完成。困难群体救助力度加大,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年共发放救助资金4720万元。
在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去年,新区完成了11所中小学校的塑胶操场新建和改造;继续推广自助式营养午餐经营模式,完成了15所中小学校的食堂改造;3所幼儿园建成使用;南金实验学校开工建设。同时,新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适时成立了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教育督导委员会,聘请30余位国内著名教育家及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智库引领。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新区获批东北地区惟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区。
在医疗卫生方面,盛京(大连)妇女儿童医院竣工,大医附属一院新区医疗中心主体完工,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IS系统全部上线运行,“智慧卫生”体系日益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区成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杏树街道卫生院获评“辽宁省群众满意卫生院”。
此外,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新区扎实推进“法治信访”建设,使进京非正常访和越级访大幅下降。同时,应急预案覆盖率达100%,安全生产、食药监管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平安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建设了“五大平台”,在全省首创“平安志愿者公益联盟”,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公安分局、开发区法院、湾里街道成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观摩示范点,社会治理“智慧化”“网格化”“立体化”工作经验得到上级高度评价。
今年,新区将把切实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大力推进教育大数据中心及教学管理资源融合共享,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积极推行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生培养、市场对接等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争取盛京(大连)妇女儿童医院开业运营、大医附属一院新区医疗中心项目竣工,确保大李家街道卫生院在新址投入使用,全面推广应用居民健康卡,实施“康齿工程”“私人医生进家庭”。进一步培育文化精品,打造区域驰名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强化就业政策集成,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就业,推进街道、社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建设,探索设立创业服务工作站,力争全年实名制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城市“低保”标准提高5%、农村“低保”“五保”标准提高10%以上。实施关爱老年人健康工程,为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城区“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举措,有计划地推进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采购商品房安置动迁居民。探索通过市场筹集廉租房房源。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暖房子”工程,让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区百姓。
(记者 张荔娜)
责编: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