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
早春时节,全国两会召开。随“最是一年春好处”一起掀开新篇章的,是辽南大地的经济律动。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为引领,第10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以坚定的改革步伐、创新的开放格局和迅猛的发展态势,走过了不平凡的第一个自贸纪元。当新春的第一道曙光越过卑沙城头洒向金普大地的希望时刻,以经济高质量增长并高速度发展为第一号角的崭新时代在新区铺展开来——
坚持制度创新核心 自贸区建设步伐坚定
这是自贸区切实的制度红利。
“通关效率、口岸环境、营商环境都有了显著提升,企业业务量和盈利都有了明显提高。”今年1月下旬,大连市自贸办在与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内的出口加工类、贸易物流类、现代服务业类、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类共40家存量企业,以及10家注册资本过亿元但未实际经营的企业座谈时,得到了这样的普遍反映。
今年4月10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将迎来挂牌一周年。在过去的10个月里,大连片区建立了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自贸大厅运转顺畅,实现了投资、注册、纳税、通关等“一站式”政务服务。20项大连片区的制度创新案例推出后,投资备案手续大幅简化,货物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质量授信、以租代建等制度在东北地区率先推行,归类尊重先例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全国最佳案例。“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将分散的审批权限集中于大厅、审批时限却毫无缩减的作秀。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第一位的。”大连片区自贸大厅负责人赵英虎说。
在自贸区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自挂牌之日起至2017年底,大连片区新注册企业5456家,注册资本近69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企业146家,注册资本达357亿元。同时,商事制度改革、人才政策和外籍人才入境便利化等创新举措出台,“投资项目承诺制”等监管新机制实施,一座创新高地正强势崛起。
至今年2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7]15号)共计123项试验任务,涉及大连片区的119项任务已落地97项,完成占比82%,提前完成辽宁自贸试验区挂牌周年123项试验任务完成70%的目标。复制推广上海等地自贸试验区189项改革创新经验,已完成158项,完成占比84%。
不管是“依葫芦画瓢”的“有一学一”,还是“拿来主义”的“如法炮制”,最终都要归结于立足大连片区自身实际、为身处大连片区的企业带来切实红利的制度创新。继2017年推出20项制度创新案例后,大连片区经过全市范围内的搜集整理,目前初步形成涵盖中直部门、市级、金普、保税和银行等五个层面的134项制度创新案例,为大连片区创新经验的总结和梳理奠定了基础。
放眼未来,着手长远。高标准建好自贸区,是摆在大连片区所在地——金普新区面前的新命题。还有一个炙手可热的时代命题,就是自由贸易港,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新区,自贸区建设步伐坚定。
存量升级增量加速高质量形态呼之欲出
这是一个“好的难题”。
“2017年我们招聘了很多员工,但因为客户订单的快速增加,员工还是不够。”来自以色列的驻区刀具生产企业——IMC国际金属切削(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艾曼·拉马尔说。去年,IMC(大连)在国内外市场的总销售额实现超过13%的增长。总销售额中,54%为出口,46%为本土销售。今年,IMC(大连)已与总部制定新的投资计划,环境和节能项目被分配了高份额,“在保护环境和精益生产的同时,会为新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现代科技。”
“通过苦练内功,我们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化经营的顺利接轨。”华晨汽车(大连)有限公司总裁刘学敏说。去年,以打造世界惟一的产业集群化高端专用车基地为己任的华晨(大连),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2.7亿元。“通过外拓市场,逐步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跨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和溢价能力。”预计“十三五”末,华晨(大连)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这只是大连金普新区2017年417家实现正增长的规上工业企业的一个发展侧影。全年659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291家企业的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12家企业的产值增长超过40%;以同比增幅达346.6%的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规上外资企业,共完成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4%,同比增长14.9%;306家规上内资企业工业产值也整体上扬,部分企业增长突出。全区存量企业的拓产升级,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增量方面,2017年全年,新区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年注册企业突破万家,达到11878家。其中新注册外资企业161家,占全市新注册外资企业的37.10%,同比增长46.36%。按行业划分,在超万家增量企业中,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批发与零售企业4799家,包含投资及资产管理类在内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2243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1065家,其他行业1530家,均远超制造业的666家。这一方面得益于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方面也是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自主选择。一幅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污染、低能耗的高质量发展鸿图已经开始在新区“笔走龙蛇”,质量效益为先的发展大势呼之欲出。
这就是新区2017年交出的经济发展成绩单: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1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97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441.9亿元,同比增长21.9%;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同比增长50.02%;实际利用省外内资191.1亿元,总量大连第一;进出口总额2846.15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大连68.9%、辽宁42.2%。主要指标占大连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新区为大连乃至辽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政务改革持续深化 高效率服务亮点频仍
这是大连金普新区的速度:“全程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
“之前就听说过‘金普速度’,当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我觉得挺快挺好了,没想到现在更快了!”大连翱润智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建立对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的便利有切身体会。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在家里完成企业注册全部程序。办好的纸质执照还可免费邮寄到家。目前,新区审批结果“全国包邮”和“不见面审批”及“零跑腿”,正在引领涵盖所有业务、适用所有企业类型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向纵深挺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专业机构对照世界银行10项指标开展的营商环境调查表明,新区在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保护投资者、合同执行4方面的表现,接近全球排名第30位的经济体。进入自贸时代以来,新区先后推出的投资承诺制、容缺受理、重点项目联审绿色通道、“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26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多项高效务实的政务服务,再加上规则清晰、流程明确、态度亲善的政务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用行动为新区营商环境“投票”
2017年全年,共有810家企业从全国各地迁至新区,而同期迁出的企业仅为101家,迁入企业与迁出企业比为8∶1。
另据统计,2013年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2223户,其中新注册企业3053家。2017年,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5399户,同比增长47.3%,占大连24.3%,其中新注册企业11878家。相比5年前,分别增长108%和289%。
开放能级逐步扩大 高水平创新一路放歌
开放和创新,在濒临黄海与渤海之滨的大连金普新区,有着另一个名字,叫沿海。这便是面朝大海的魅力。
“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强表示,“唯革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革新创新者胜。要让中央、省、市播种的改革种子,在新区这块试验田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一路飙升,成为引领新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时间回到2016年,是年5月,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选取包括大连金普新区在内的12个城市、区域作为首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如今,新区已接受终期评估。4项创新举措被商务部等13部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复制。这4项创新举措是:统筹发展“六个一”工程、特殊功能区协同开放机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它们标志着新区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添上了来自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的“金普经验”。
与开放相伴而生的,是创新。特别是沿海而生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水平创新更加引人注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17年全年引进电商企业1100余家,运营线下体验店220余家。去年,新区实现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12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个,新授权发明专利405件。迄今,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65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达52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拉动新区工业快速增长的新领军力量。
城市管理品质提升 新时代开局“我为先锋”
这是一座围水望山的滨海之城。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井然有序,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的高效快捷,是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建设者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母体,大连金普新区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新城,正朝着高水平迈进。随着《金普新区特色风貌规划》的编制完成,“多规合一”正在加紧推进。移动、电信、联通4G网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崭新提升。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区现有近6万户企业和10万户个体工商户,他们也对今年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希冀。“日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迎来了瞬息万变的时代。”大连日本商工会理事长雨宫康弘在新区中外企业家新春联谊会上表示,“大连日本商工会在不断扩大会员规模的同时,将进一步强化与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新区经济发展助力。”大连韩国(人)商会会长朴信宪表示:“在连韩国人始终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一直深爱着这里,这份爱会一如既往地传递下去。”“不断增强竞争优势,持续提升运行质量,努力开创企业经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努力为新区创造就业和贡献经济价值;不断强化信用和品牌意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成为新区诚信经营表率。”华晨汽车(大连)有限公司总裁刘学敏向全区内资企业发出倡议。
争当大连“两先区”建设和辽宁振兴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就是要“我为先锋”。当企业经营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呈现群雄竞逐、你追我赶的集体自觉,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代风口,新区也表达了大刀阔斧改革、坚定不移深化发展的决心和气魄。
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新区将一如既往,久久为功,大力弘扬“闯”字精神,坚决摒弃“守”字束缚,破除传统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内引外联,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促进创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东北最佳的投资创业发展区。
时下,已是惊蛰节气,“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道上,大连金普新区将伴着高速度发展,收获又一季春华秋实!
责编: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