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辽宁省体育局长会议在沈阳召开。省体育局全体职工、各市体育局局长、各体育院校负责人及各项目训练中心主任、省级体校校长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高奇志以《探索“一条龙”育才新模式,培养高素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题,进行了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汇报,受到了辽宁省体育局、各参会人员的极度关注和高度评价。
2017年12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出台的指导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学校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明确各级各类体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体教结合是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在2013年12月,金州新区颁布了《大连金州新区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经过四年的不断完善,已经构成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金普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在了全国的先列。
目前,全区共有31所小学、16所中学、6所高中参与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布局校共开设11个奥运项目,3个非奥运项目。常年参与训练的在校运动员共4500人左右,在职及外聘教练员共276名。施行“一条龙”培养方案以来,各布局校向上一级布局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共7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共取得351项优异成绩。2017年新周期内连续荣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辽宁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国家奥林匹克田径高水平中长跑单项基地”、“国家体育事业特殊贡献奖”、“国家体育学校联合会成员”。今年荣获辽宁省田径县区苗子赛取得团体第一名;全国青少年田径中长跑项群赛第一名等多项全国冠军。
在落实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金普新区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由体校牵头组织的金普新区“体育夏令营”活动,不仅发现培养了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而且为全区各级布局校的教练员观摩、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完成《大连金普新区选材“篮子”方案》;创新了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金普新区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管理的“区队校办”模式;以市队落户金普新区,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队培养的“市队区办”模式;以游泳、羽毛球、篮球、田径、举重、柔道等重点项目体校办的模式;以俱乐部升降级比赛(月赛)选拔和培养乒乓球后备人才的“俱乐部培养”模式;利用两个假期各项目举办夏令营、冬令营“三集中” 训练模式;重点项目“外出交流集训”模式;每年一次“高原训练”模式、利用大数据平台管理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加强运动员学习管理方面,坚持竞技水平、学习成绩和体育道德三者并重。围绕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每年针对性设立比赛项目12项,约1万人参加。为选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检验各布局校的训练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同时也为以后各布局校项目的统筹规划提供了依据。
金普新区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在以局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相继出台《中小学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动态管理细则》、《中小学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工作布局校评估细则》、《运动员升学管理细则》、《运动员管理细则》、《教练员管理细则》、《中小学体育竞赛细则》等配套文件。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健康发展,让读书人运动好,让运动员读好书,真正实现从普通学校走出不普通的体育人,影响更多的普通人爱上体育、享受体育、收获体育。2018年,金普新区将实施中小学“一条龙”人才培养大数据化管理模式。
国家《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犹如夜航中的一盏明灯,不仅明确了金普新区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金普新区继续沿着体教结合,引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常态的决心。只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总结经验、不断反思,金普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定会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编: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