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受生长周期、销售模式等因素影响,草莓和樱桃销售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大魏家辖区,往年人气火爆的各大草莓采摘园,如今门可罗雀;而陆续成熟,刚刚上市的温室樱桃则被收购商“蹲点”包棚,只待“下果”打包发货。
“草莓哥”林文泰是大林果蔬合作社负责人,已经种了十年草莓,每年收入都不错,今年长势也不赖,个顶个又红又大,就等着卖个好价钱。让他意外的是,草莓熟了,疫情也来了。“体验式采摘是草莓采摘园的一种销售方式,疫情防控期,正是草莓成熟的高峰期,我们响应号召,关闭采摘园,仅门票一项就损失几十万。”林文泰无奈地说,往年春节前后,来采摘的人群格外多,车位都紧张,今年冷冷清清。
不过好在经过多年的打拼,加之坚决不用农药、化肥、膨大剂,杀菌采用新技术灯光,“草莓哥”收获了大批忠实顾客,老顾客通过微信下单,“每天不出市区就销售一空”林文泰自豪地说。疫情当前,因工人们回乡过年无法按时返回,采摘园吸纳了村里5名村民入园务工,要求每人都佩戴口罩,坚持测量体温,用酒精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工作保持一定间隔距离。“不管怎么说,损失是一时的,凭良心种地,凭手艺吃饭,不愁没有销路。”“草莓哥”林文泰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准备扩大产业规模。
和草莓采摘园的门可罗雀相反,刚刚上市的温室樱桃被收购商盯得死死地,迎来了一波高价收购。
樱桃种植大户王守山的温室大棚里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全部佩戴口罩,忙着“下果”、除草、掐枝、施肥,适量浇水。据王守山介绍,今年大樱桃行情好,刚刚坐果时,收购商就凭着村里发放的通行证,自由出入樱桃大棚,看果选果、“蹲点”包棚,外加微信订单,销路不成问题。果相好的大樱桃每斤能卖到90元,“水崩”樱桃也能卖到15元一斤,收购价格比往年略高。
为有效应对疫情,减少损失,樱农通过降低大棚温度的方法,推迟大樱桃成熟期。延期成熟的这批大樱桃将在陆地樱桃上市前、温室樱桃上市后,错时错峰上市,保证较高的经济收益。凭借多年销售大樱桃累积的经验,樱农们未雨绸缪,去年就按需储存了大批泡沫包装箱。“包装箱集合到位,我们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了。”王守山说,疫情总体上对大樱桃生产销售影响不大,眼下,就等着樱桃陆续成熟,让樱农的“钱袋子”再次鼓起来。
责编:大魏家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