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打响以来,无数个小娜这样的志愿者主动请战,他们中有年逾八旬的老党员,也有下派支援的年轻干部;有生活殷实的个体经营者,也有停课在家的人民教师……不是每一个“战士”都能被看见和关注,也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出到底有多少无名英雄加入到这场抗击疫情的鏖战中,正是无数平凡人的集结与守望,才铸就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红橹”志愿队——300多名党员干部火线集结
2020年12月15日晚,街道辖区的格林小镇社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充分保障4000多户、8000多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成为街道和社区的头等大事。为避免隔离区居民与外界接触,必须有人充当“传递者”,那么谁来承担这份风险系数极大的工作呢?“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领导,我带头!”“我最年轻,我得去!”……一支由机关、社区和下派干部组成的300多人的格林小镇“红橹”物资保障志愿队迅速集结、火速参战。
连日来,在社区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组织居民开展核酸检测,他们是秩序维护员和登记员,顶风冒雪坚守岗位;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他们甘当快递员,日均送货几百单;“不听话”的居民偷偷下楼,他们变身巡逻员,耐心劝返居民回家;很多居民情绪焦躁不安,他们又化身心理疏导员,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连轴转”“24小时战”“黑白不间断”,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饿了就对付几口盒饭。截至目前,志愿队开展送菜、送药、送餐等服务超过1万次,提供医疗服务40多次,为独居人群服务300多次,群众在哪里,他们就把服务延伸到那里。
志愿服务队队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新鼓励大家,“我们‘红橹’志愿队要在群众最需要处用心、最关键处用情、最艰难处用力,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不服老”志愿队——“六零后”“七零后”战斗力持续在线
有这样一支“不服老”志愿队,她们由各社区的居民楼长组成,年龄超过60岁的不在少数。本应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她们却和年轻人并肩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陈静啊,你再陪我一会好吗?”这是格林小镇居民、80岁的王奶奶对楼长陈静的“日常撒娇”。王奶奶是独居老人,小区封闭管理以后,老人的亲属被隔离在外,无法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指派专人为老人送餐,并让陈静作为老人的“临时监护人”,24小时在岗服务。
陈静为人真诚热情,每天都来看望王奶奶,为老人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小区封闭管理的这段时间,她们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老人都要在她的陪伴下才能安心睡觉,家里人都劝她注意身体,年纪不小了,干活悠着点。她却笑着说,“我可不服老,还能再干20年。”
目前,159名楼长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她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拿着大喇叭通知居民参加核酸检测;她们带着花镜紧盯着微信群,随时关注居民的情况;她们“抛下”家人,无怨无悔的为特殊人群服务……这群战斗力持续在线的“六零后”“七零后”,成为海青“红橹”志愿队最耀眼的“夕阳红”。
“地表最强”志愿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12·15”疫情发生以来,按照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部署,街道先后组织全员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各社区最缺少的就是现场工作人员。“我要报名!”“算我一个!”“我有经验”……很多居民第一时间请战。
在港西社区的核酸检测点,肖育明和蓝振辉耐心细致的引导居民排队、登记、检测。从去年春节疫情到“7·22”疫情,两个人始终以志愿者的身份全程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作为云顶公寓的物业经理,肖育明不仅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还严格落实公寓疫情管控。蓝振辉是出了名的“硬汉”,对社区安排的任务从不叫苦喊累。
丁源花是金源名府社区的老党员,已经80岁高龄,每次社区组织志愿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去年春节疫情期间,她不顾儿子的反对,坚持到社区卡口站岗。这次疫情防控,她再一次请缨,社区工作人员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我是党的女儿,哪里需要上哪里,疫情不退我不退。”
“书香”志愿队——用行动传递善良与大爱
在众多志愿队当中,一支由教师组成的志愿队格外引人关注,他们走下讲台,走向“战场”。
金源小学作为社区核酸检测点,赵迎慧老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虽然家中母亲行动不便需要照顾,但她还是克服困难留了下来。丛德琪老师的妻子还在坐月子,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很多学生看到老师参加志愿服务,也纷纷报名。
作为街道开展志愿活动的“老搭档”,开发区二中再次和街道走在一起。杨成校长得知社区开展核酸检测需要征用场地,立即安排副校长杨志勇与社区对接,提前布置场地,用隔离带设置等候、登记、待检和检测区域。由于组织科学周密,虽然天气寒冷,但现场秩序井然,居民情绪稳定。
格林小学、港西小学、毛毛町幼儿园……“书香”志愿队的名单很长, 站上三尺讲台,他们是传道授业的灵魂工程师;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责编:海青岛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