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树木,古往今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唐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宋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毛主席也曾写下“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更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在关向应纪念馆关向应故居门外,有一棵古老的中国槐,它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在儿时与父亲一起亲手栽种的,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19年,大连市曾对全市的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计有古树名木408株(古树407株、名木1株),金普新区有65株,其中,位于向应街道向应故居门前,编号为“10022”的国槐,成为大连市唯一“名木”。
在关向应的故居门前,编号“10022”的国槐,像活着的画、凝固的诗,它遒劲挺拔的躯干、婆娑如盖的枝叶,总让人感觉到它的坚韧、顽强、催人奋进。这棵古槐的前世今生,就是我们金普人坚定、执着、勇往直前的奋斗缩影。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关向应纪念馆故居门外的这棵古槐,见证了当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已深深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它见证了甲午战争后金普人民被奴役的生活;见证了金普人民反抗日俄侵略的民族斗志;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关向应出生地的变迁;更见证了新社会、新时代的新面貌、新发展。
由于这颗槐树历经百年,庞大的身躯已抵挡不了岁月的风吹雨打,加之土壤及各种真菌、虫害的侵蚀,如今的古槐几经磨难,几乎到了濒危的边缘。2020年4月,关向应纪念馆划归到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对这棵承载着历史情怀的老槐树格外敬畏与重视,多次对其进行修护、维护、保护。
近年来,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先后聘请专家对这棵老槐树进行了6次救治。不仅对大面积坏死部分进行防治处理,控制了枯病的继续蔓延,而且对影响根系周围的土石进行清理,并做好了防涝排水处理。今天,这棵英雄的古槐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仍然傲立于英雄的故乡。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制定了《关向应纪念馆中国槐传承方案》,并从老槐树上剪下100余枝树枝进行重新培育,培育成活的100株小槐树将以认养的方式赠送给金普新区乃至全国各地以家庭、学校、企业、部队为单位的群体或个人。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红色基因也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砥砺奋斗中薪火相传,锻造出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由衷盼望关向应故居门前的国槐,将来能在全国各地得以生根发芽,延续生长,让红色基因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和弘扬!
责编:向应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