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经济发展和财政事务中心张习山同志优秀作品《走进杏树》(原文附后)在《大连开放先导区》发表。
张习山同志的《走进杏树》别样出彩、很接地气,在前期举办的“我眼中的杏树”征文活动中独占鳌头,描绘了杏树地区独特的海景海味,折射了杏树百姓的纯真质朴,展露了杏树小镇的文化底蕴。
张习山同志作品在《大连开放先导区》发表后,必将成为一张展示杏树美好形象的金名片,必将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杏树、了解杏树、关注杏树。
张习山同志作品版面
走进杏树
杏树,竟然是一座冠军小镇?
真正的杏树在这儿其实并不多见,更不用说有多少杏花了。
初闻大有石破天惊如饮醍醐之感。而真正走近杏树、踏足杏树,盘旋脑海的却是陆游的那首《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异曲同工又各领风骚。善喜傲雪怒放的梅花类阳春白雪世人皆知甚爱,而杏树的朴拙尽管鲜有提及,但绝不是什么下里巴人的渊薮,倒是真正的深藏海天一隅的净土,等待雕琢的璞玉。杏树还是那尊杏树,就在这里,无意群芳妒,只有香如故。
第一次到杏树是缘于这儿地道诱人的海鲜。绵长的海岸线,一条条渔船接踵入港,品种各异的鲜活海族在甲板上翻腾跳跃,迅即搅动了小小的港湾,空气中满溢着浓浓的海洋气息。出海归来的渔民清一色黑里透红的脸堂,用黑黑的粗壮的臂膀熟练地将一篓篓的鱼虾抛给早已等候在岸边的人们,然后满载着各自希望的各色车辆轰鸣着一溜烟儿地离去。
坐在海边简陋的凉棚里,任海风飞扬,听海浪踢打着礁石,溅起的丝丝浪花星星点点散落全身,那一刻自己也俨然成了粗犷的渔家汉子。渔家女用最原始的加工方式做成的海鲜,一大盘一大盘鱼贯上桌,那种鲜香……哪怕是再遥远的舟车劳顿也会瞬间烟消云散,唯有急不可待地大快朵颐了。
大连海鲜数杏树!这个我信!
退潮了。像盛满粮食的仓囷被风掀开了一角,裸露的海滩中布满各色大海的馈赠,久听不厌的渔舟唱晚随即荡漾开来:“蟹儿美、虾儿鲜,赶海的娘儿们腚朝天…”。一群用红围巾、绿围巾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妇女,远远近近地散落在阳光下的海滩上,弯下腰在海滩的泥淖里仔细寻觅各种的小海鲜。身边捡食的海鸟儿时飞时落,与这些赶海的女人们一起构成一幅人鸟儿共舞的人间图画。
杏树,应该是辖区所属最偏远的行政区划之一吧。徜徉小镇中央,传统的民宿与高耸的建筑错落偎依。间或低矮的民舍中间依稀还可以嗅到渔家田舍的暧暧烟火。刚刚过完春节,各家的门前仍零星残留着鞭炮炸碎的红纸屑,每一扇门的两边鲜红的对联赫然入目,仿佛还清楚地记忆着刚刚散去的温情与团圆。田园与桑麻、工业与海洋,鸡犬相闻间,沿街琳琅满目的商店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跟小镇一样,无论你是来自何方,都会在不经意间、不留任何印痕的全部融汇进这片古朴与祥和之中。习惯了工作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如今的满目除了安宁还是安宁。现代与古老的组合、温情与乡邻的对话,心绪也就在这温黁的乡愁里沉淀下来,全身心的与这儿的一草一木相融合再不分你我。喜欢杏树,大概就是喜欢这儿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朴,还有那份超凡脱俗的淡定与从容吧。
走出小镇,驻足回望,蓦然竟发现一片片的鲜红在丛丛杏树上空高高飘扬,那是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旗杆尽管简陋却依然高耸挺拔。也就在那一刻似乎才真正领悟到冠军小镇的底蕴与图腾。——杏树,一座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却走出了七位世界冠军,二十一位洲际冠军,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摇篮”。刚刚走过的乡间小路,当年也曾留下哪位冠军的足迹;那片沙滩也一定有过哪位冠军的脚印吧。
从古城金州出发,沿丹大高速一路向东五十公里,杏树原来在此——等你!
责编:杏树街道